參考信息網1月9日報道 外媒稱,全球多個伊斯蘭國家與組織齊聲譴責巴黎襲擊,強調暴力行為與伊斯蘭信仰毫無關係。成員國涵蓋全球57個伊斯蘭國家的伊斯蘭會議組織發聲明,指暴力與激進主義是伊斯蘭最大敵人。法國多個伊斯蘭組織號召信眾1月8日中午為死者默哀1分鐘,並呼籲各地清真寺領袖1月9日在祈禱儀式“以最堅定口脗譴責暴力與恐怖主義”。
  據香港《明報》1月9日綜合外電報道,法國穆斯林聯誼會強烈譴責事件,同時呼籲法國人“不要落入圈套” ,要堅守共和國理念,包括言論自由、平等和博愛。部分國家在譴責襲擊時亦呼籲西方審視伊斯蘭政策。伊朗多份報章質疑西方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助長激進組織,土耳其政府則指歐洲應加強打擊“伊斯蘭恐懼症”。
  在香港,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總教長阿爾沙德1月8日譴責恐怖襲擊,認為槍手的行為有違教義,甚至令先知之名蒙羞。他指出,即使有漫畫侮辱伊斯蘭教,亦不構成教徒可殺人的理由,各方應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西方傳媒近年多次因刊登攻擊甚至醜化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內容,引起伊斯蘭教世界強烈反彈,除了涉及褻瀆聖人外,另一惹火根源是伊斯蘭教義認為穆罕默德是人而非神,把他形象化等同偶像崇拜。阿爾沙德指出,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只可寫出來,不能畫其肖像,否則會被視為不敬。
  
  【延伸閱讀】加拿大穆斯林譴責巴黎槍擊案 去年加曾發生恐襲
  參考信息網1月8日報道 台媒稱,加拿大總理、各省省長及市長,當地時間1月7日同聲指責伊斯蘭極端分子對法國《沙爾利周刊》發動的恐襲。加拿大穆斯林小區領袖也稱此一行為野蠻,對和平的伊斯蘭帶來傷害。
  據臺灣“中央社”1月7日報道,加拿大穆斯林代表大會1月7日譴責法國《沙爾利周刊》遭攻擊事件。
  加拿大穆斯林全國理事會表示,凶手必須儘快繩之以法。全國理事會人權連絡員艾爾加瓦比表示,這完全是一場悲劇及犯罪行為。加拿大穆斯林都為這樁暴行感到震驚,並對死難者表示哀悼。
  總理哈珀表示,他為法國巴黎的恐襲事件感到驚恐,加拿大人為此事件中的死難者哀悼。
  加拿大去年10月也發生了兩件具伊斯蘭教極端主義傾向者殺死2名軍人的恐襲事件。經過這2次國內恐襲事件後,加拿大穆斯林遭到騷擾的事件增加。
  艾爾加瓦比表示,任何時候發生類似事件,凶手又與伊斯蘭有關,穆斯林就會極度緊張,擔心人們會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
  艾爾加瓦比表示,他希望加拿大人,乃至全世界,都能瞭解,犯下這種暴行者,只是一小部分不瞭解伊斯蘭教義的極端分子。他說,任何假伊斯蘭之名進行暴力的人們,完全不能被視為伊斯蘭信徒。但不幸的是,一旦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人們仍不免將之與穆斯林小區連結在一起。
  (2015-01-08 10:05:27)
  
  【延伸閱讀】台媒:《沙爾利周刊》下周將如期出刊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臺灣“中央社”1月8日綜合外電報道稱,法國《沙爾利周刊》1名躲過死劫的員工8日告訴法新社,這本走諷刺路線的雜誌下周將如期出刊。
  在7日的攻擊中幸存的專欄作家裴路(Patrick Pelloux)表示,14日出版的《沙爾利周刊》將展現大無畏勇氣,標舉“愚蠢將落敗”的精神。他說,其他同仁馬上就要開會。
  裴路指出:“實在很難受。我們都身陷苦楚,感到哀傷恐懼,但我們無論如何還是會出版雜誌,因為愚蠢將落敗。”
  裴路還表示,這場大屠殺過後,員工無法進入《沙爾利周刊》總部,出版作業必須在雜誌社以外的地方進行。
  包括5名漫畫家在內的12人在7日的攻擊中喪生,兩名警察也在死者之列。
  (2015-01-08 20:10:31)
  
  【延伸閱讀】法新社:《沙爾利周刊》槍擊案嫌犯位置已“鎖定”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據法新社1月8日報道,消息人士稱,已鎖定兩名參與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沙爾利周刊》槍擊事件的嫌犯的位置。據信,兩人藏身法國北部地區。
  英國廣播公司援引法國BFMTV電視臺的報道稱,有目擊者表示,兩名攜帶大量武器的嫌犯正位於高速公路的一輛汽車上。
  路透社記者拿到的警方文件顯示,這三位槍手的名字分別是Said Kouachi,34歲,Cherif Kouachi. 32歲和Hamyd Mourad 18歲。
  法媒消息稱,槍擊案3名嫌犯中年齡最小的嫌犯Hamyd Mourad(18歲)已經向警方自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疑似法國《沙爾利周刊》槍擊案凶手照片曝光。圖為32歲的謝里夫。
  (2015-01-08 18:35:00)
  
  【延伸閱讀】《沙爾利周刊》槍擊血案時間軸:驚心動魄6小時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法國巴黎《沙爾利周刊》1月7日浴血,槍手屠殺12人,震驚全球。以下為臺灣“中央社”綜合外電整理出的屠殺式攻擊時間軸:
  巴黎時間上午11時20分,兩名從頭到腳著黑色裝束的男子鑽出巴黎市區1輛黑色轎車,第3名男子則留在車上。下車的男子都持有AK突擊步槍,其中一人還攜有火箭筒。
  11時25分,兩名槍手在《沙爾利周刊》辦公建築外遇見剛從托兒所接到女兒後回辦公室的周刊女漫畫家雷伊,並脅迫她按下數字門控安全系統密碼,進而闖進辦公室。
  11時35分,《沙爾利周刊》總編輯和記者正開會議,辦公室在走廊另一頭目擊者說,她聽見“巨大爆炸聲”。
  目擊者也說,槍手先大喊殺害目標的名字,再槍殺他們,死者包含47歲的總編輯夏邦尼耶。
  11時40分,周刊作家雷格奮力按下警鈴並打了一通電話。他告訴友人:“報警,這是大屠殺、血洗。大家都死了。”然後電話就斷線。
  11時50分,警方騎自行車抵達現場,更多警力抵達現場後爆發駁火。槍手回到街頭,看起來像剛抵達時一樣冷靜。躲在屋頂上的目擊者說,槍手朝警車開了12槍以上。
  槍手開車逃逸時,再度遭遇另一輛警車。槍手瘋狂掃射警車,警車駕駛受傷,一路在街道上倒車,最後撞到路旁停放車輛。受傷駕駛蹣跚下車,令人心碎的影片顯示,槍手下車朝這名警察開槍,警察倒地,放開武器,似乎是在請求槍手饒命。最終一名槍手靠近這名警察,朝他頭部近距離開槍。
  中午時分,警方加強法國媒體維安,包含《世界報》,法國恐怖攻擊警報層級升高。槍手逃逸至距離斯大林格勒戰役廣場不遠處,而後棄車,並劫車繼續逃亡。
  下午4時30分,反恐警力搜索攻擊者位在巴黎市郊龐坦可能的藏身處,但沒有逮捕任何人。
  下午5時,數千民眾於夜幕低垂時分在巴黎市中心悼念受害者。
  (2015-01-08 12:54:33)
  
  【延伸閱讀】譯名答疑:《沙爾利周刊》還是《查理周刊》?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1月7日,法國《沙爾利周刊》的巴黎辦公室發生血腥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震驚全世界。
  人們在關註這一新聞事件的同時,也會註意到:新華社和《參考消息》在報道這一事件時,將雜誌名譯為《沙爾利周刊》,而其他一些媒體則譯為《查理周刊》。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遭到襲擊的這家法國周刊社的法文名為Charlie Hebdo,是法國的一家諷刺漫畫雜誌。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譯音,應譯為“沙爾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經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審定,法國這家周刊準確的譯法是:《沙爾利周刊》。至於其他一些媒體翻譯成《查理周刊》,則是把法文的Charlie當成了英文的Charlie來譯名。根據英文和法文不同的發音規則,英文里的Charlie譯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讀音就應譯為“沙爾利”。因此,法國周刊Charlie Hebdo應譯為《沙爾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是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官方新聞譯名審定機構。(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李學軍)
  (2015-01-08 11:31:00)  (原標題:全球穆斯林齊譴責巴黎槍擊案﹕暴力行為無關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97yulr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